点燃这抹中大红,闪耀中华
1949
“真正人民的大学”
1949年,经受过战火洗礼后的中山大学百废待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副主任赖传珠任命李凡夫为接管中大军管代表。接管的方针是:“不光是恢复学校,而且要进一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使之成为真正人民的大学。
1950
抗美援朝运动
宣传与组织工作
1950年成立中山大学“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工委会”。图为中山大学学生参加修建白云机场。
1951
定中山先生诞辰为校庆日
1951年,《人民中大》报道,宋庆龄复信许崇清校长、冯乃超副校长,同意以中山先生诞辰11月12日为中大校庆日,以寄托中大师生对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景仰。
1952
院系调整
20世纪50年代的校门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中山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已有院系重新规划建设。中山大学从广州东郊石牌迁入广州南郊康乐村原岭南大学校址。
1953
华南医学院成立
柯麟担任华南医学院院长,以梁伯强、陈心陶、陈耀真、谢志光、周寿恺、秦光煜、林树模、钟世藩等为杰出代表的一批医学名家、大师荟萃华南医学院。
195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中大师生积极响应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山大学师生按程序投票。
1956
我国寄生虫学奠基人之一
陈心陶教授
1956年,毛主席接见为消灭血吸虫病作出重大贡献的陈心陶教授。
1964
华南肿瘤医院开院典礼
1964年3月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前身——华南肿瘤医院举行开院典礼,谢志光任肿瘤医院首任院长。该医院的落成极大推进了我国肿瘤研究事业的发展进程。
1965
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成立
1965年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高等院校附属眼科医院。
1973
杨振宁首次访问中大
1973年杨振宁首次访问中大并参观了中山大学物理系,近半个世纪的深厚缘分就此启程。(注:图为杨振宁1980年到访时摄。)
1974
高兆兰教授开创性研究
1974年,中山大学物理系高兆兰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氮分子紫外激光器”和“可调谐染料激光器”,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空白,被公认为属于中国激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之一。
1978
新生报到
恢复高考后的1978级中文系新生来校报到。
1979
中美学界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1979年1月4日,中美正式建交后第一个美国高校学术代表团来访中国,到访第一站就是中山大学。
1979
宋庆龄为中山大学
建校55周年题词
1979年11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为中山大学建校55周年题词。
1980
华南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
推广“以虫治虫”技术
1980年,蒲蛰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率先推广和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创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基地,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方面,亦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
1981
中山大学引力波探测系统建成
1981年,中山大学引力室完成真空系统、天线制作、换能器安装、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相关检测等研究,测定了天线的参数和热噪声曲线,初步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两吨的室温引力波天线系统。
1982
国际学术交流
1982年,应陈耀真教授和毛文书教授邀请,国际奥比斯飞机眼科医院首次访问中国,在广州开展为期两周的眼科医疗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1982
首批授予硕士、学士学位暨颁发学位证书典礼
1982年11月27日,中山大学隆重举行首批授予硕士、学士学位暨颁发学位证书典礼。
1984
梁銶琚堂落成剪彩
1984年的中山大学校报刊登了梁銶琚堂落成剪彩的喜讯。这是改革开放后内地高校最早以境外捐资人名字命名的建筑,为古色古香的康乐园更增添一抹诗情画意。
1986
发表校园歌曲专辑《向大海》
专辑收录的16首歌曲全部出自中大师生之手,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全部由大学生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校园歌曲磁带专辑。
1986
我国培养的第一个
藏族博士毕业
我国培养的第一个藏族博士格勒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从中山大学毕业。
1988
英东体育中心落成
1988年12月11日,英东体育中心落成。该中心由霍英东先生捐建,是当时国内高校功能齐全,设备、器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体育训练基地。
1995
中山大学“211工程”
通过国家教委专家组的预审
1995年6月,中山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学校科研实力、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1年,学校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
1996
中山大学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图为中学第二寄宿舍,后改为研究生院
1986年4月15日国家教委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山大学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3月28日,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1997
迎香港回归文艺晚会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中山大学举办了迎香港回归文艺晚会。
1999
中山大学第一届研究生
支教团合影
自1999年起,中山大学已选派26届共381名志愿者,他们奔赴青海、甘肃、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广东等地支教。
1999
签署《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协议
1999年9月11日,《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签署,开启异地办学的先河。2000年在珠海校区举行了新生开学典礼。
2001
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办学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强强联手,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2004
中山大学进驻广州大学城
2004年9月,中山大学进驻广州大学城。
2009 《山高水长》被定为“校友之歌”
在85周年校庆之际,《山高水长》被正式定为“校友之歌”。
2010 海峡两岸中山论坛
2010年,中山大学倡议发起海峡两岸中山论坛。
正式启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正式落成,中山大学扎根广州、珠海、深圳三座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
聚焦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为助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14年,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成立,2015年交由中山大学运行管理,是我国首个由高校进行全面管理和运营的国家级超算中心。
2015年8月,中山大学成立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建设的生物医学样本库具备800万份样本储存能力,位居国内前列。
2015年11月,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
天琴一号于2018年由国家航天局正式批准立项,2019年12月在太原成功发射。它是目前为止国内第一颗由国家正式立项发射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验证卫星。天琴计划是我国科学家主导、我校牵头发起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
2021年6月26日,“中山大学”号在位于上海长兴岛的江南造船成功交付。
2023年1月“中山大学极地”号在辽东湾试航成功,成为我国高校首艘具备极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
2023年11月12日,由中山大学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合作建设的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正式揭牌。这是我国首台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填补了我国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领域的空白,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4年9月,学校获批两个国自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分别是“自旋与铁电化学”中心项目和“肿瘤免疫生态演进”中心项目。
科研发展提速,成果丰硕,服务国计民生。
2018年,苏薇薇团队关于化橘红的科研成果以2000万元的价格实施成果转化。化橘红果树在化州的贫困山区中广泛种植,成为了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
2023年4月10日,何建国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一尾好虾苗背后的故事。
2023年7月12日,《自然》杂志(Nature)刊登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主导的科学成果:首次发现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
2024年6月,肿瘤防治中心马骏等完成的“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的创立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建立了鼻咽癌筛查新方案及增效减毒治疗新策略,提高了筛查效率与治疗效果,被纳入国家卫健委癌症早诊早治规范。
大力推进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和港澳台交流与合作。
2016年,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联盟旨在汇聚三地精英高校优质教研资源,深化三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
2023年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抵达中山大学与师生交流,在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3年12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知名经济学家迈伦·斯科尔斯教授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
定点帮扶云南省凤庆县、广东省连州市丰阳镇与广东省高州市、连州市开展“双百行动”结对共建。
在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医学管理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七十五载,春华秋实道不尽中大人的不懈奋斗就像什么样的语言和画面也不能穷尽新中国的日月新天和山河变迁
但,每一份这些探索每一点这些进步都汇入了新中国75年的伟大征程并成为时间里的生动注脚
跨入第二个百年的中大将继续发扬振兴中华的志向与祖国母亲同心同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写下新的故事,留下新的赞歌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中大
▼赞!中山大学5项科研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 致敬!中山大学校友张卓元获得“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 全国表彰!中大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
统筹:唐艳丽、陈楷佳
文案:唐艳丽、廖茂君、陈楷佳
制图:何佳蕴、李龚睿
排版:廖雅芸、张黛眉
一读:刘俊鹏
初审:余婷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